好凶险!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在人体大脑中累积,或影响神经健康

作者: 好凶险!研究发现微塑料可在人体大脑中累积,或影响神经健康
发布于: 2025-02-14 10:13
ChinaReplas T&P 2025
第三届塑料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论坛

主题:关于塑料的哲学

近日,《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微塑料(Microplastics, MNPs)不仅可进入人体肾脏、肝脏,还能深入大脑组织,并在神经系统中呈现累积趋势。该研究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University of New Mexico)团队主导,首次利用高精度分析技术检测到人体大脑组织中的微塑料,为微塑料污染可能影响人类健康提供了直接证据。

编者按

本研究首次确认了微塑料可在人体大脑中累积,并且其浓度在近年显著上升,痴呆症患者的微塑料含量更高。尽管尚无直接证据证明微塑料会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但其在血管壁和免疫细胞中的沉积可能与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功能受损有关。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微塑料的摄入途径、代谢过程及潜在的健康影响。此外,研究结果提示我们应加强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监管,并采取措施减少人类暴露,以保护公共健康。


李 编  博士

高分子物理与化学专业

进入废塑料化学循环领域4年

专注PET、PE、UPR等化学回收

塑料打包站正在经历怎样的变革?个体户、回收网点、连锁门店····趋势是什么?技术创新、管理升级和市场拓展如何发展?···

带着这些热点话题,2月16日晚上8点半,北京国嘉基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废塑料新观察将邀请初环塑科技(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 曹卫东做客直播间:

塑料打包站的演化和进步

图片

— 1 

微塑料广泛存在于人体器官

微塑料是指直径小于500微米的高分子颗粒,来源于塑料制品的分解、化妆品及工业副产物等。由于其体积微小,这些颗粒可通过饮食、空气及水源进入人体,并在多个器官中沉积。此前,研究人员已在人类肺部、胎盘及血管中发现微塑料的存在,但其在大脑中的分布和影响一直缺乏系统研究。

肝、肾和脑所有死亡样本的MNP总浓度概述

在本次研究中,科学家对2016年和2024年收集的遗体样本进行了分析,包括肝脏、肾脏和大脑组织。他们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和电子显微镜(SEM-EDS)等技术,确认了这些组织中的微塑料组成及分布情况。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肝脏和肾脏,大脑中的微塑料浓度更高,并且以聚乙烯(PE)为主。

— 2 

大脑微塑料浓度逐年上升

研究数据表明,在2016年的大脑样本中,微塑料的平均浓度为3345 µg/g,而2024年样本的浓度上升至4917 µg/g,增长幅度超过50%。这一趋势与近年来环境微塑料浓度的上升密切相关。尽管年龄、性别、种族或死因未对微塑料积累产生显著影响,但不同年份间的大脑和肝脏样本均显示微塑料含量增加,表明人类暴露于微塑料的水平正在上升。

对大脑中假定塑料的可视化

更令人关注的是,研究人员发现,患有痴呆症的遗体大脑样本中微塑料浓度显著高于正常样本。痴呆症患者的大脑中微塑料含量的中位数达到26,076 µg/g,是正常样本的数倍。此外,微塑料在患病大脑组织中的沉积主要集中在血管壁和免疫细胞周围,可能与神经炎症反应及血脑屏障功能下降有关。然而,目前的研究仅揭示了微塑料的累积现象,并未直接证明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 3 

微塑料如何进入大脑?

一个关键问题是,微塑料如何穿透人体屏障,进入大脑并积累?研究团队推测,微塑料可能通过以下路径进入大脑:

  1. 血脑屏障(BBB)穿透:由于微塑料尺寸微小,一些纳米级颗粒可能通过特定的跨膜机制,如吞噬作用或载体介导的转运,进入大脑。

  2. 鼻腔直接通路:研究表明,空气中的超细颗粒可通过鼻腔嗅球直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微塑料可能也利用类似机制。

  3. 消化系统吸收:某些微塑料可能随食物进入消化道,被肠道上皮吸收并通过血液循环运送至大脑。

目前,科学家尚未完全理解微塑料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清除机制,但该研究表明,微塑料可能长期滞留在大脑中,并对神经系统产生潜在影响。

— 4 

未来研究与健康影响

尽管本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但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首先,该研究仅针对已故患者样本,尚无法确认微塑料对健康个体的影响。其次,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微塑料的累积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此外,研究团队指出,目前的检测方法尚处于早期阶段,未来需要更先进的分析手段和更大规模的人群研究,以进一步探索微塑料对大脑健康的长期影响。

研究人员呼吁,应加强对环境微塑料污染的监管,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并开发有效的微塑料清除技术。此外,公众在日常生活中也可采取措施减少微塑料暴露,如减少塑料包装食品的消费、避免使用含微塑料的个人护理产品,并选择更环保的生活方式。

《Bioaccumul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decedent human brains》

扫描二维码,下载完整全文

(资料来源:Nature,若需可查看原文)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旨在传播行业新闻和科研成果,促进塑料循环利用领域的交流,不用做任何商业用途。若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修改或删除。
— 5 
在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塑料及其微塑料的环境与健康影响已成为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本文所述的研究已证实,微塑料不仅广泛存在于环境中,还能进入人体组织,甚至在大脑中累积,并可能与神经炎症和血脑屏障功能受损相关。这一发现再次引发对塑料污染危害的深刻思考。
然而,在塑料污染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中,仍存在诸多认知误区与政策执行困境。为深入挖掘人们对塑料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开展关于塑料本身的哲学思辨,并进一步揭示当前塑料污染防治理论中的误区与实践挑战,“塑料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将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塑料污染的成因、影响及治理方案,剖析相关术语背后的假设与谬误,为未来的塑料治理提供更为科学、理性和可行的思路。

ChinaReplas T&P 2025

   第三届塑料污染防治理论与实践论坛   

会议主题:关于塑料的哲学

主办方:中国合成树脂协会

2025年3月18日 19:00-23:00,苏州

会议语言:中英文同传





会议内容(持续更新中)

第一部分:塑料的哲学即是人的哲学

● 人类创造物与自然秩序之间的关系
● 塑料在历史长河中的角色变化
● 价值权衡与选择
● 塑料污染、人、制度,三者关系的思辨
● 塑料污染的因果链分析
第二部分:经济学视角下塑料污染

● 错误的定价

● 无需承担的责任

● 不明确的物权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理论研究对比及哲学反思

● 禁止限制替代方案的背后的逻辑

● 主体错乱下的政策逻辑的混乱

● 主流治理方案哲学思考

第四部分:治理塑料污染实践的难题

● 系统性解决方案的哲学基础

● 责任的明确:塑料污染谁应该承担责任

● 费用的来源:治理塑料污染费用谁来支付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2-21
    80%以上软塑包装,都适合化学循环
    大进军:技术准备与政策突破 识别二维码,添加微信咨询倒计时 25 天编者按到2035年中国塑料制品年产量将达到1.55亿吨,如果其中化学循环利用率达到30%,相当于再造两座大庆油田,产值将超过1600亿元。化学循环技术针对占全部塑料废弃物50%以上的软塑类废塑料具有较高的回收利用效益。董  编 材料学专业 回收再生编辑;超千篇文章,用文字展现行业“魔力”。欢迎提供行业新闻和动态,讨论专业问题与物理回收相比,化学循环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能够将物理回收无法有效经济回收的低值废塑料和复合包装,甚至填埋场或自然界中历史堆存的废塑料进行集中回收利用,转化为与使用原油生产具有相同品质的塑料原料,实现塑料工业的闭合循环发展。 — 1 —80%以上的软塑包装,都适合化学循环去年7月,知名化学循环公司科茂及合作伙伴合作开展了“苏州生活源软塑料废弃物化学循环”项目,并发布《城市生活源废塑料化学循环项目报告》。 该研究证实了中国典型城市生活垃圾中全部塑料废弃物的50%以上(全部软塑废弃物中的80%以上)均可通过科茂环境的化学循环装置进行化学循环...
  • 2025-02-21
    生态环境部、财政部:关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申请企业标准和条件的通知
    大进军:技术准备与政策突破 倒计时 25 天近日,生态环境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重磅通知——《关于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申请企业标准和条件的通知》(环固体函〔2025〕8号),为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带来重大利好消息。 各省(区、市)生态环境厅(局)、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财政局,计划单列市生态环境局、财政局:   为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激励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做优做强,有效提升资源环境效益,现就申请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企业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标准和条件  (一)申请专项资金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企业应当满足以下要求:   1. 适应各省(区、市)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申请资金当年及上一年度具备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   2. 符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满足《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污染控制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申请资金上一年度截至申请资金当月,企业或其法定代表人没有因违反...
  • 2025-02-20
    欧莱雅创新塑料泵:少1个金属弹簧,多1份可回收
    大进军:技术准备与政策突破 倒计时 26 天 编者按2024年新塑料经济全球承诺报告显示,欧莱雅在提高包装的可回收性方面取得了进展。其塑料包装中为了回收的设计占塑料包装总量,从2020年的50%增加到2023年的51%。虽然增量为1%,但在化妆品包装复杂度高、产业链协同难度大的背景下,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技术突破与系统性改革的双重突破。董  编 材料学专业 回收再生编辑;超千篇文章,用文字展现行业“魔力”。欢迎提供行业新闻和动态,讨论专业问题对欧莱雅而言,为产品提供负责任、可持续的包装既是一项重大挑战,也是一项重要承诺。自2007年以来,欧莱雅一直采用生态设计方法来设计产品包装。 欧莱雅男士护肤产品线(Men Expert Derma Control)推出完全可回收塑料泵的举措,不仅标志着技术突破,更体现了欧莱雅在循环经济领域的系统性布局。这一创新仅是集团庞大可持续计划中的一环,其背后是一套涵盖设计、生产、回收的全链路解决方案。 — 1 —创新泵体设计传统泵体中使用的金属弹簧一直是可回收性的一大障碍。 欧莱雅开发出完全可回收的塑料泵,去除了金属...
  • 联系电话:010-62665052
  • 联系邮箱:huyang@gjjy55.wecom.work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