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欲推动系留瓶盖,遭饮料商反对

作者: 废塑料新观察
发布于: 2025-04-07 14:50


编者按



关于“系留瓶盖”,行业“褒贬不一”,本质是短期成本与长期效益、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适应性、政策强制力与行业自主性的多重博弈。


董英-公众号.png

董  编

材料学专业 回收再生编辑;超千篇文章,用文字展现行业“魔力”。欢迎提供行业新闻和动态,讨论专业问题


近年来,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持续引发关注,欧盟率先对一次性塑料制品采取行动。自2023年7月起,欧盟要求在其市场销售的一次性塑料饮料容器必须采用“系留瓶盖”(即瓶盖与瓶身固定连接)。这一政策旨在减少瓶盖因体积小、易脱落而成为环境中的顽固垃圾。如今,美国部分州试图效仿,却遭遇饮料行业的强烈反对。

— 1 
加州立法争议

2024年,加州参议院第45号法案(SB 45)成为焦点。该法案要求到2027年,所有塑料饮料容器必须采用系留瓶盖设计,回收率超过70%的容器可延迟至2028年执行。参议员史蒂夫·帕迪利亚援引加利福尼亚海岸委员会几十年的清理数据称,自1988年以来,瓶盖一直是加州海滩第三大常见垃圾,占海岸清理量的近10%。

“去年,加州售出了超过 140 亿个塑料饮料容器,”加州人反对浪费组织执行董事马克·默里 (Mark Murray) 说,“虽然该州成功回收了超过 70% 的瓶子,但 140 亿个塑料瓶盖中的大多数都没有。”

然而,美国饮料协会及部分制造商提出反对。他们认为,强制改造生产线将增加成本,且通过消费者教育(如鼓励回收前将瓶盖重新拧回瓶身)同样能提升回收率。

— 2 
历史尝试与跨州联动

加州并非首次探索系留瓶盖立法。

2018年,AB 2779法案 推动了系留瓶盖的概念,该法案未能推进。欧盟法规的生效推动了新一轮尝试。

除加州外,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劳拉·墨菲于2024年1月提出《塑料瓶盖减少法案》。该法案要求一次性塑料饮料容器的瓶盖必须固定或包含一个开口,使饮料可以在瓶盖固定在容器上时饮用。同时,这些容器及其瓶盖必须具有相同的树脂识别代码。

— 3 
部分企业提前布局

支持SB 45的组织包括塑料回收商协会、产品管理研究所、多个环保组织以及废物和回收公司,如Recology、Republic Services和Waste Connections。一些企业,如瓶装水公司CG Roxane以及包装公司Berry Global、Sidel和Tetra Pak,已调整产品以适应欧盟的固定瓶盖法规或预期的美国法规。

参议员帕迪利亚表示,“系留瓶盖是一种简单的改变,制造商可以采取这种改变来减少污染我们海滩、河流和海洋的塑料垃圾山。”

加州SB 45的命运将影响美国其他州的立法风向。若通过,饮料行业需在三年内完成技术转型;若再次搁置,塑料污染治理可能转向其他路径,如扩大生产者责任(EPR)或押金制。无论结果如何,这场博弈凸显了全球减塑进程中,政策强制力与行业利益的深层矛盾。

— 4 
延伸阅读:可回收再生设计标准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全面启动“十五五”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研究工作,预计“绿色设计”将成为“十五五”塑料污染治理的核心理念与工作重点。可回收再生设计做为“绿色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研制成果将直接纳入国家政策体系,为塑料制品行业的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和规范依据。

依据国家有关部门最新部署要求,原定于2025年底前完成的两项国家标准《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和《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2部分: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研制任务已全面提前。作为2024年第三批推荐性国家标准计划项目,其标准研制周期由原定的18个月大幅压缩,目前计划于2025年年中正式发布。



图片

标准咨询,老朋友请联系工作人员,新朋友请扫码咨询

2024年底,国家四部门联合印发《标准提升引领原材料工业优化升级行动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要求到2027年,废旧塑料领域的标准体系将更加优化。废旧塑料作为原材料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标准化建设对于推动整个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14项相关标准正在编制,欢迎各有意向的单位积极参与:

序号

标准计划编号

标准名称

预审查时间

1

2023-0901T-HG

塑料 产品可回收再生设计通用要求

2025 年4月

2

20241703-T-606

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

3

20241696-T-606

塑料 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 第2部分: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

4

20241693-T-606

塑料 再生塑料 第4部分:聚烯烃混合物材料

2025 年5月

5

20232461-T-606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0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材料

6

20241694-T-606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2部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材料

2025 年6月

7

20241698-T-606

塑料 再生塑料 第13部分:聚苯醚(PPE)材料

8

20241700-T-606

塑料 再生塑料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

2025 年5月

9

20241692-T-606

塑料 再生塑料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第2部分:聚苯乙烯(PS)材料

10

20241695-T-606

塑料 再生塑料成分鉴别 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

2025 年5月

11

20241701-T-606

塑料 再生塑料成分鉴别 第2部分:聚丙烯(PP)材料

12

20240594-T-606

塑料 再生塑料 可追溯性和环境因素评估指南

2025 年5月

13

20232459-T-606

塑料 再生塑料色差的测定

2025 年6月

14

2023004757

用于不同塑料加工工艺的机械再循环聚丙烯(PP)再生塑料和聚乙烯(PE)再生塑料的测试和表征

2025年10月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废塑料新观察
分享

推荐文章

  • 2025-04-08
    废塑料新观察
    编者按我国自2024年4月29日起开始实施资源回收企业“反向开票”,2024年累计实现“反向开票”185万份。累计金额不足行业年交易额的1%,与年超万亿的再生资源市场形成强烈反差。董  编 材料学专业 回收再生编辑;超千篇文章,用文字展现行业“魔力”。欢迎提供行业新闻和动态,讨论专业问题自2024年4月“反向开票”政策实施以来,尽管政策旨在解决再生资源行业长期存在的“第一张票缺失”问题,但实际效果远低于预期结合政策落地情况,其核心堵点与痛点可归纳为以下方面:1、政策执行与合规风险税务合规成本高:资源回收企业需承担代扣代缴自然人个税义务,但自然人普遍缺乏主动纳税意识,导致企业面临税务稽查风险,部分企业因难以核实自然人身份及交易真实性被迫承担额外合规成本。 地方政策执行差异:各地对“反向开票”的备案条件、开票流程等执行标准不统一,例如部分地区要求自然人提供身份证原件,增加了操作难度;同时过去违规返税形成的“税收洼地”仍存在惯性,削弱了政策统一性。2、市场主体参与障碍自然人配合度低:自然人报废产品出售者(如废品回收商贩),...
  • 2025-04-08
    废塑料新观察
    作为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民营机械制造企业,中塑环保机械(苏州/南通)有限公司(原苏州中塑再生机械有限公司),专注废塑料再生领域,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公司以废旧塑料回收再生设备为核心产品,业务覆盖撕碎、破碎、清洗、再生造粒等全流程环节,并提供配套辅助设备,致力于打造塑料循环再生的完整产业链解决方案。 自主创新:拥有多项高新技术产品及发明专利,核心技术贯穿废塑料处理全链条。 开放融合:在夯实自身技术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结合客户实际生产需求持续优化设备性能。全球布局:产品以高稳定性、高效率赢得市场认可,远销欧美、中东、东南亚、南美洲等5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配合三部委在西北部地区落实的农地膜残回收再生项目同时创新推出各类清洗膜后端时产超2T/H的挤水造粒一体机(新产品设备)中塑在全国农业大省(主要西北地区)推广农地残膜清洁回收、循环再生项目的建设验收及业绩资料如下:(仅供参考) 中标通知书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中塑积极响应...
  • 2025-04-08
    废塑料新观察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塑料回收再生已成为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关键环节。为了推动塑料回收再生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我国在塑料回收再生标准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14项相关标准正全面推进。— 1 —标准进展我国在塑料回收再生领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明确提出推进绿色设计标准建设,健全二手产品交易标准,提升废旧产品回收利用标准,完善再生材料质量和使用标准等措施。 此外,2024年和2025年制修订重点国家标准项目清单中,包括《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第1部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材料》、《塑料可回收再生设计指南第2部分:高密度聚乙烯(HDPE)材料》等在内的14项与再生塑料相关的国行标准,为再生塑料的生产、使用等提供了更明确的规范。 — 2 —标准推进的意义这些标准的推进将对塑料回收再生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塑料回收的效率和质量,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塑料废弃物对...
  • 联系电话:010-62665052
  • 联系邮箱:huyang@gjjy55.wecom.work
  • 返回顶部